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动态讯息 > 处所动态

“缅彝语支在缅甸”座谈会在我院举行

时间:2017/9/4 17:50:18|点击数:

  2017年8月30日上午,著名汉藏语学家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大卫·布莱德利(Prof.David Bradley)教授到我院举办题为“缅彝语支在缅甸”的讲座,与云南省相关专家学者座谈。会议由缅甸研究所副所长雷著宁副研究员主持,国际学术交流中心陈亚辉副主任、王家武先生出席了会议,我院民族文学研究所李永祥研究员、刘婷研究员,缅甸研究所和劲松副研究员、熊顺清博士,宗教研究所金杰博士、南亚研究所和瑞芳博士,民族学研究所罗丹博士、杨芍博士,以及云南大学高志英教授、沙丽娜博士,云南农业大学王云燕教授、云南师范大学赵敏副教授,云南民族学会·阿昌族研究会曹先强常务副会长、民语委杨海林助理研究员、《吉祥》杂志社张莹琳记者以及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专业、云南师范大学民族地理专业部分研究生参加了交流讨论。

  大卫·布莱德利教授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语言学家常设委员会主席、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语言学系原主任,语言多样性研究中心资深专家,澳大利亚社会科学院、人文科学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藏缅区域语言学》(Linguistic of Tibeto-Burman Area)主编,多部语言学术辑刊编委会委员。


大卫·布莱德利教授(左一)作主旨演讲

  他主要致力于濒危语言、社会语言学、历史语言学、地理语言学、语言政策、语音学的研究;长期在东南亚、东亚及南亚国家进行语言调查,在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和缅语支语言研究方面颇有建树。自20是世纪70年代起就长期在泰国、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及中国云南、四川等省份从事彝缅语支语言的调查研究以及濒危语言遗产的抢救保护,为多个无文字语言创造了书写系统。1975年大卫·布莱德利先生在伦敦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论述东南亚的藏缅语族》备受学界关注,后来该论文分为两册出版:《拉祜诸方言》(Lahu Dialects)和《彝语支源流》(Proto-Loloish)(该书中译本于1989年在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另外,还出版了《东南亚的语言政策、语言计划和社会语言学》、《缅语常用语手册》、《缅甸诸语言研究》、《喜马拉雅的藏缅语言》等著作。

  座谈会上,布莱德利教授首先介绍了缅甸的语言政策及语言法律,并指出了贯彻实施相关政策的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接着,介绍了缅甸的民族的种类与语言的种类,在缅甸民族与语言并无一一对应关系,缅甸有135个民族,有112种语言,在有的省邦操不同语言的多个族群被划归同一民族,分布在不同省邦的同一种语言的使用者被划分在不同的民族中。克钦邦有12种民族,11种语言;克耶邦有9个民族,11种语言;克伦邦有11个民族,8种语言;钦邦有53个民族,28种语言;孟邦有1种民族,1种语言;若开邦有1种民族,1种语言;掸邦有33个民族,31种语言;缅族居住的各省有9各民族,14种语言。

座谈会现场

  布莱德利教授认为缅甸的大部分语言都与缅语有历史联系,有些语言与缅语分化时间较短,与缅语言较为接近;有些语言与缅语分化时间较长,差距相对较大。缅族是大约于1000年前从中国迁入的彝缅语支民族与当地土著民族融合后形成的一个民族,因此,其语言与彝预支诸语言、缅语支诸语言都有一定的联系,布莱德利教授用缅甸、中国云南的一些具体的语言实例阐释了中缅之间的联系。在座谈会互动环节,高志英教授、曹新强先生、和劲松副研究员、金杰博士等分别就民族文字创制、少数民族语言与文化传承关系、缅语与云南一些少数民族语言关系、民族文字与宗教传播的关系等问题作了提问,针对所涉及问题,布莱德利教授认真分析,仔细作答,给出了精辟的见解。


部分参会代表合影
 

  大卫·布莱德利教授曾于1989年访问过我院,与我院学者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再次访问云南社科院,发现云南有这么多优秀的各民族学者对语言问题感兴趣,感到很欣慰。他还表示缅甸研究所的组织协调能力令人钦佩,希望今后能够通过缅甸研究所这个平台进一步加强与云南相关学者交流合作。

来源/作者:缅甸研究所/熊顺清 责任编辑:念鹏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