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学所召开“民族学人类学的探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
时间:2017/9/6 11:04:57|点击数:
会议现场
2017年8月11日31-9月1日,由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民族学所主办的“民族学人类学的探索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大楼召开。此次学术会议邀请了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主任何明教授、云南大学博物馆原馆长尹绍亭教授、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副院长李晓斌教授、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原副院长杨副泉研究员、云南民族大学云南省民族研究所常务副所长高登荣教授5位民族学研究学者发表会议主旨演讲。民族学所全体科研人员19人分别就各自最新的学术研究进行了发言交流。
在为期两天紧锣密鼓的学术讨论中,老一辈的民族学家用自身的经历与学术成果与民族学研究后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交流。云南民族大学高登荣教授从民族学学科建设的角度重新回顾了云南民族学学科建设历史,发表了“民族学与人类学的探索与创新”演讲,从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历史来探讨了学科建设中的组织建设,提出了民族学学科建设的“双重形态建设”,即加强知识形态建设与组织形态建设,一个学科的组织建设对于今天科学体系复杂,研究单位众多,队伍不断壮大的现状变得尤为重要。云南大学尹绍亭教授就长期的生态人类学研究进行了回顾,发表了“生态人类学—困境还是挑战”的演讲,系统梳理了生态人类学学科理论演化的过程,从环境决定论、可能论、文化生态学等理论的演化介绍,指出生态人类学从探索人与自然关系出发,不断发掘出文化适应的核心内容,从而奠定了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面对日益多变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变迁,生态人类学的研究对象日益呈现出多变、复杂的情景,传统的田野逐渐消失,生态人类学面临一系列的研究困境。尹绍亭教授从新近的研究领域中指出,对传统研究的挖掘整理、民族生态学、环境人类学、生态法学、生态政治、生态政策、生态文明等领域则为生态人类学研究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生态人类学研究前景甚好。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原副院长杨福泉研究员发表了“山岳与民族的信仰”,以纳西族和藏族为案例介绍了西南民族对山岳、神山信仰的历史与文化,还介绍了深山信仰与民族生态环境保护、民族融合、文化传承之间的关系。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李晓斌教授就跨境民族的历史展开了讨论,发表了“跨境民族的历史叙述与国家认同”,以缅甸德昂族为例,通过德昂族对浇花节的历史建构过程,重构了民族的历史,也因此建构起民族认同与文化历史。云南大学西南边疆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何明教授发表了“领土化、去领土化、与、再领土化—跨国民族的形成、特征与社会文化动态”演讲。通过众多的东南亚跨境民族案例,介绍了跨境民族历史至今的人口流动与民族身份建构,重点介绍了边界、国界与跨境民族的关系。他指出,从历史来看,由于边疆界线模糊,跨境民族生活中并没有存在实质意义的领土概念,伴随近代民族国家的建立,国界线的勘定,跨境民族的领土化由此形成;然而,在长期的跨境交往中,民族之间的文化、历史记忆、宗教习俗、婚姻等关系的存在,跨境民族社会资本与文化形成了“树根茎”的发展模式,并形成了跨越领土国界的一种实质力量存在,从而形成了相对意义上的“去领土化”;伴随国际移民浪潮,多元文化不断移植到他国,并不断形成一定的人口聚居区和文化中心,从而形成了新的文化空间,成为“再领土化”的一种倾向。从云南本土案例到海外研究,从学科建设到理论介绍,5位民族学专家的演讲获得了参会人员的一致好评。
民族学所科研人员围绕生态环境、跨境民族、族群文化、宗教仪式、田野反思、影视人类学、族群历史、跨境民族等内容展开主题讨论,多学科多领域探讨了民族学研究的热点现象和现实问题。此次学术会议为民族学所郑晓云为负责人的“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创新团队研究”的阶段性学术活动内容,从学科体系把握、前沿理论介绍、现实问题关注等角度来探讨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从而为示范区建设形成理论指导和经验总结。
来源/作者:民族学研究所/李红春 责任编辑:代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