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贤全、刘兵:奋力谱写生态文明建设云南新答卷
时间:2025/2/5 17:09:06|点击数:
冬季洱海碧波万顷。 本报记者 黄兴能 摄
王贤全 刘兵
近年来,云南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锚定“3815”战略发展目标,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
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
十年来,云南各界持续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刻理解把握蕴含其中的科学体系、基本内容和实践要求;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围绕努力成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的战略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深入开展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研究、阐释及宣传工作,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各级党政班子理论学习的专题课、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干部教育培训的必修课、大中专院校和基础教育的公共课,切实争当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排头兵。同时,云南积极创建生态文明示范载体,多渠道开展生态文明宣传教育活动,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理念和知识,生态文明理念厚植人心,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合力,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云岭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云南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实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开展国土绿化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行动,加强生态修复治理,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持续向好。云南多地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长期保持高位,16个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连续十年超过98%,位居全国前列。全省主要河流水质总体良好,九大高原湖泊水质总体向好,云南主要出境、跨界河流断面水质达标率为100%,长江重要一级支流赤水河在云南的出境断面水质连续多年保持Ⅱ类。全省土壤环境质量总体稳定,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和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达到较高水平,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人居环境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
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模式逐步形成
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云南坚定不移实施绿色发展战略,干字当头、稳中求进,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持续激发创新动能,探索发展新质生产力,积极推动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新动能不断壮大,积极构建绿色产业体系下生态富民的发展道路。依托丰富的水利资源和气候优势,大力发展以水电、光伏、风能等为主的绿色能源产业,着力发挥能源支柱产业的优势,清洁能源发电量占比达92%以上。依托生态多样性资源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做大做强绿色产业规模和延长产业链,茶叶、鲜切花、中药材、核桃、咖啡、坚果、烟草、橡胶等种植面积和产量以及肉牛存栏数量稳居全国第一位,千方百计促进各族群众增收。融合生态、气候、民族文化等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生态观光和民族文化旅游,持续叫响“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将云南的蓝天白云、青山绿水、丰富多彩的特色文化转化为发展优势、经济优势。“绿色”成为云南产业转型升级、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底色。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云南全面落实《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24—2030年)》,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网络,全面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行动。坚定不移推进长江十年禁渔。加快推进遗传资源及相关传统知识惠益分享制度建设。加强生物多样性与社区多样化协同保护,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样板区。全省90%以上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以上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在生物多样性保护领域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成功举办COP15会议和城市生物多样性国际论坛等,云南亚洲象“北上南归”事件引起全世界关注,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就和云南经验,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云南构建起“三屏两带六廊多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切实扛起“西部高原”“长江流域”“珠江流域”三大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建设任务。全面实施“森林云南”建设、“七彩云南保护行动”、重大生态修复等一系列重大举措,生态安全屏障的生态基础日益牢固。全省森林覆盖率达55.25%、森林蓄积量达21.44亿立方米,均位居全国前列。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达到88.5%。云南还注重加强与南亚东南亚各国的交流合作,自觉承担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际责任,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务实合作,在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方面实现共建共赢共享,不断筑牢国家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云南独特的贡献。
推进全域绿化美化建设,“六美”绽放云岭大地
云南省把争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转化为建设绿美云南的行动实践,切实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坚持保护为先、治污为重、扩绿为基、转型为要、发展为本,推动全领域转型、全方位提升、全地域建设、全社会行动,启动实施覆盖城乡的全域绿美建设,重点实施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绿美河湖、绿美校园、绿美园区、绿美景区建设,将其作为民生工程、生态工程、富民工程加以推进,让“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绿色主题更加鲜明,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云南。一幅幅生态美、环境美、城市美、乡村美、山水美、人文美的新画卷在云岭大地徐徐展开。
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提升环境治理能力
云南不断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累计完成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任务170余项,基本构建起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的“四梁八柱”。成功创建20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9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累计建成40个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云南还积极探索生态环境监督体制机制创新,系统集成改革举措,推动生态环境保护治理走深走实。着力破解环评审批条块分割、周期较长等难题,走活环评审批一盘棋;统筹谋划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实现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任务一张图;厘清压实问题整改责任,构建全省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一张表;健全生态环境高效治理机制,织密全省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一张网,全领域、系统性提升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十年来,云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生态立省发展战略,推动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云岭大地处处披锦绣,蓝天白云、绿水青山,空气清新、人民幸福成为“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的鲜明标识。
(作者分别系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研究员、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副研究员)
来源/作者:云南日报 责任编辑:张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