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学术研究 > 专家学者

蔡 毅

时间:2003/10/16 16:15:37|点击数:

姓    名: 蔡 毅  性    别: 男 
工作单位: 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  职    称: 研究员 
职    务:   电子信箱:  
研究方向: 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美学 

    蔡毅,男,汉族,生于1951年8月,籍贯广东汕头。自幼喜爱文学,1969年下乡后仍坚持自学,后抽调当中学教师。1977年恢复高考后考入云南师范大学政教系,1982年1月毕业后,1985年调至华体会体育(中国)官方网站,HUATIHUI SPORT工作。最初在《云南社会科学》编辑部担任哲学、文学、美学编辑,1990年调至哲学所工作至今。职称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云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华美学学会会员,昆明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评论委员会主任。

    蔡毅同志自从八十年代开始从事社科研究以来,一直兢兢业业埋头苦干,长期以来的主攻方向是文艺理论、文学评论和美学。先后出版了专著《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文艺沉思集》,与人合作《幻想的太阳》和《中国当代美学》五本书。另外尚有数百篇各类文章公开发表,总计二百余万字作品公开发表。这些文章中,先后有《不是生活直接决定文学》、《从生活到艺术》、《“写最熟悉的”反思》、《关于“深入生活”的再思索》和《艺术是生活的导师》五篇论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并有多篇文章被《新华文摘》“论点摘编”选载观点,《人民日报》和《文摘报》转载学术观点。这些成果中,发表在全国一级学术刊物和报刊上的文章有二三十篇,有的发在《文学评论》、《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文艺报》、《读书》、《博览群书》上,另有十多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和《评论选刊》全文转载,还有大量文章发表在《上海社会科学》、《学术季刊》、《学术月刊》、《文艺理论研究》、《天津社会科学》、《南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家》、《思想战线》、《云南社会科学》、《当代文坛》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或省级期刊上。这些成果共荣获全国及省、市一、二、三等奖30多项,产生了较大影响。其特点是文章数量不算多,但质量高,传播面广转载率高,社会反应好。

     他曾深入探索了宗教与文学的关系,将二者作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其理论观点(体现在其书《幻想的太阳》和一糸列文章中),如两者的起源、形态、价值取向、思维机制、情感方式、生活意向、演进轨迹的论述都是富有创见,充满新意的。因此这些成果被全国同行所重视,《世界宗教研究》杂志93年第四期用很大篇幅评价介绍,该杂志为国内研究宗教理论方面的最高学术刊物,这客观地说明他在此基础理论方面的突破和成就。

    对于流行的艺术观点,他从来持一种批判、怀疑和审慎的态度,他主张艺术是智慧的产物,艺术的本质和灵魂是智慧,艺术创作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一种智能活动。这一观点新颖并独具只眼,在前人对艺术本质已有许许多多理论和观点的基础上,又自创一说,别开生面地提出一种新的学术观点,具有特殊的创造性和理论价值。其文(见《艺术是智慧的产物》)依据大量的文艺事实,析理充分,论证透彻,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他关于文学创作要树立精品意识的论述,在全国最早提出文艺精品问题,此观点在一研讨会上引起争论,文章在《人民日报》和《文艺报》刊发后,获《人民日报》三等奖。此后“精品”一词和“精品意识”从商品生产领域引入文艺界,渐渐被广为传播与使用。

    从80年代起蔡毅就致力于探索创造之秘,研究的文学创作的发生过程,这在国内外皆属首创。此理论把文学创作视为一个动态的生成过程,细致深入地探究其内在机理和一步步的逐渐孕育生长,成熟和诞生。他细致探究了作家的创意、感知、观察、动机、体验、构思、灵感、结构和写作的创造生成过程,全面地研讨了文学创作活动的机制、规律和特性,从一个崭新的视角,即“发生学”的角度,探讨了文学创作从无到有、从隐到显的创造过程。阐明了这是一个“主客体相互作用,不断演化生成的过程,是经过物理、生理、心理、信息、审美等一系列的运动发展过程,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创造。”此理论运用发生学的方法,突破了一般的文学理论框架,构造了一个以创作主体的创造性为主线的理论体系,有助于人们从动态的、心理的、生命的和审美的角度把握文学创作,弄清其精神实质、内在机理和创造规律,从而破解文艺创作之谜,使作家、艺术家的创作从自在变为自觉,最终于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文艺作品。《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论》一书细微、深入地对文学创作的全过程作了一次崭新而成功的尝试。此书先写成一篇篇论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全书完成后,2002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此书稿角度新,难度大,开掘深,价值高,文笔优美流畅,理论分析透辟,发人所未发,是一部大胆创新而立论严谨,自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开拓性的学术著作,对文艺创作具有切实的指导意义,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可读性。文章和书都获得广泛好评。

    对于中国人为什么20世纪整整一百年均未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蔡毅特别关注,花四五年功夫详加研究,他写了许多介绍诺贝尔文学奖与中国文学发展方向关系的文章,既对诺贝尔文学奖作出了全面客观的分析认识,又对当今的中国文学作了科学的审视与评价,致力于促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这批文章视野宏阔,富有激情,现实意义强,对当代中国文学的发展颇有指导意义,《新华文摘》摘要转载了其观点。最终写成了一本名为《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的专著,200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将出版此书。

    在蔡毅所写的大量文学评论与文艺批评文章中,他坚持好处说好,坏处说坏,决不虚言夸张,跟风追俗。

    除专心于学术研究外,蔡毅还倾心于文学创作,他曾发表过数量不多的诗歌、小说,近年来写作了一批散文、游记和纪实文学作品,用以记录他的真实情感和性灵。

   上述方面,在学科建设、基础理论和现实创作中,都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意义,体现了一个学者与作家正直、诚实和勤奋不懈的努力。

蔡 毅 研 究 成 果 目 录

 一、著作

 

 

    1、专著《创造之秘——文学创作发生论》,26.2万字,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年2月出版。

    2、专著《渴盼辉煌——诺贝尔文学奖与当代中国文学发展方向》,27万字,2003年6月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3、论著《文艺沉思集》,22万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3月出版。   

    4、专著:《幻想的太阳》,云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9月出版,全书共18·5万字,蔡毅为统稿者和第一署名人,由他写作完成全书的六章共13万字。

    5、专著《中国当代美学》(与张涵等人合作),全书50万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7月出版。

二、论  文

 

 

    (一)国家一级报刊

 

 

     1、《文学创作发生论浅说》,12000字,载北京《文学评论》1989年第3期。

     2、《不是生活直接决定文学》,1600字,载《文学评论》1987年6期。后被《新华文摘》1988年1期全文转载。并被87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转载。

     3、《从生活到艺术》,6600字,《新华文摘》88年2期全文转载,并上了要目,原刊于《大西南文学》87年10期。

     4、《“写最熟悉的”反思》,7000字,《新华文摘》88年5期全文转载,原刊于88年1 期《滇池》。88年4期《评论选刊》转载文中观点。

     5、《关于“深入生活”的再思索》,10000字,《新华文摘》88年12期全文转载,并上了要目,原刊于《思想战线》88年4期。

     6、《艺术是生活的导师》,6000字,《新华文摘》92年4期全文转载,并上了要目,原刊于《南京社会科学》92年1期。    

     7、《文学的社会性漫议》,2300字,《人民日报》89年8月22日。

     8、《精品意识与短期行为》,1600字,《人民日报》1992年12月13日。

     9、《电视剧的“水肿病”》,1800,《人民日报》93年5月12日。并刊于《文艺报》93年4月3日。

     10、《小说不能没有故事》,2500字,《光明日报》93年6月9日。并刊于《今日文坛报》96年4月25日,3500字。

     11、《心灵中的一块圣地》,3000字,《文艺报》94年6月11日。

     12、《诗歌,请停止自杀!》,6000字,《文艺报》97年4月15日。

     13、《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1600字,《文艺报》1992年7月18日。

     14、《[海上劳工]艺术琐记》,5000字,《博览群书》86年5期。

     15、《陶钧文思  疏瀹五脏》,3000字,《博览群书》91年2期。

     16、《弦歌不辍  遗泽千秋》,4500字,《博览群书》99年4期。

     17、《知青当自强》,2000字,《读书》99年1期。并刊于《博览群书》98年12期。

     18、《传理性美义  播知识芬芳》,4000字,《中国图书评论》92年2期。

     19、《心灵之语》,1500字,《中国图书评论》99年4期。

     20、《知识价值的流失》,1200字,《中国青年报》92年1月11日。

     21、《又一次“忆苦思甜”》《中华读书报》1999年7月21日。

     22、《旷野中探寻一条新路》,1999年9期《中国图书评论》。

     23、《不辱没自己的祖先》,《读书》1999年10期。

     24、《以史作笔,抗拒悲哀》,《文艺报》2001年12月21日。

     25、《心灵债务如何归还?》,《中华读书报》2002年1月2日。

     26、《高贵的文学》,《中华读书报》3月6日。

     27、《触摸一颗玲珑的心》,《中国文化报》2002年6月12日。

     28、《音乐像阳光》,《中华读书报》2003年4月30日。

 

 

(二)省级报刊部分目录

 

 

    1、《析[三国演义]中的神怪描写》,8500字,载四川《社会科学研究》1983年1期。

    2、《论正反对称互补原理》,10000字,上海《社会科学》86年12期。

    3、《创作源泉探》,12000字,天津《文学探索》86年3期。

    4、《奔腾于内心世界的激流》,10000字,《天津社会科学》91年6期。

    5、《论文学与宗教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10000字,《海南师范学院学报》91年4期。

    6、《创造者的角色和位置》,8500字,广西《社会科学家》杂志92年4期。

    7、《论作家创作意图的触发、受孕与萌生》,12000字,广州《暨南大学学报》94年4期,并刊于《哲学与文化》93年2期。

    8、《文学创作动机的深层探究》,10000字,《南京社会科学》96年4期。

    9、《创作灵感的潜隐孕育与积累生成》,12000字,上海社会科学院《学术季刊》96年3期。

    10、《论创作动机的类型》,12000字,《上海师范大学学报》97年1期。

    11、《论艺术情感的外化、形式化》,4500字,广西《学术论坛》97年2期。

    12、《论艺术观察的生成与演化》,12000字,上海《文艺理论与研究》98年6期。

    13、《人性风景的探究》,3000字,四川《当代文坛》98年4期。

    14、《论艺术想象的神奇功用》,7000字,上海《社会科学》99年1期。

    15、《理论自身的发展需要创新》,上海社会科学报2001年6月21日。

    16、《以更严肃、真诚的态度从事文学创作》,10000字,山西《学术论丛》2002年1期。

    17、《人文社会科学是引领自然科学前进的有力保障》,11000字,上海《学术月刊》2002年8期。

    18、《理论创新的内涵、功用及其原则》,20000字,安徽《学术界》2002年4期。

    19、《文坛与批评》,9000字,《边疆文学》2001年2期。

    20、《论文学作品的结构生成》,12000字,《云南社会科学》2001年2期。

    21、《新世纪与理论创新》8000字,《云南社会科学》2002年4期。

    22、《发展民族文学,树立全球意识》,10000字,《云南民族学院》2003年1期。

 

 

               (限于时间,以上仅为部分成果统计)